欢迎来到南江县人民医院!

健康科普
HEALTH SCIENCE
  • 健康科普
  • 就医服务 MEDICAL SERVICE
  • 医院信息 INFORMATION
  • 医院办公室电话:0827-8222758
    保卫科:0827-8222756 (24小时值守)
  • 医院地址: 四川省南江县集州街道光雾山大道红星段101号
  • 健康科普

胃肠息肉

发布时间:2025-07-21    浏览次数:1145次

胃肠息肉是指生长在胃肠道黏膜表面并向胃肠道腔内突出的局限性病变。根据生长的部位息肉分为:胃息肉、小肠息肉、结肠肠息肉等,以胃息肉和结肠息肉最常见。目前,胃肠息肉是一种公认的癌前病变,早期的胃肠息肉无明显症状,后期可能出现腹痛、烧心、反酸、出血、腹泻、便秘等症状。部分息肉有恶变的倾向,尤其是腺瘤性息肉,癌变率一般在25-50%,严重危及着人们的健康。

病因

1.遗传因素:如家族中有胃肠道息肉患者,其他家族成员患病的风险就会增加。

2.慢性炎症刺激:长期的炎症刺激,特别是胃和结直肠的慢性炎症刺激,可能导致息肉的形成。

3.饮食不当:饮食中的脂肪和蛋白质的含量过高,长期服用质子泵等抑制胃酸的药物,可能会刺激息肉的增长。

4.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能释放多种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对胃粘膜产生刺激,使其增生,导致息肉的产生。

5.其他因素:如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胆汁反流等疾病,或长期服用抑酸药,也可能有增生息肉的风险。

二、诊断

胃肠道息肉的诊断方法很多,常见的检查如下。

1.胃肠镜检查及病理组织学检查:胃肠镜检查是发现胃肠道息肉最常见的检查方式。检查中发现息肉,医生可以通过胃肠镜切除并通过活检标本的病理组织学检查确定息肉的性质,如良恶性、类型等,这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评估有着重要的价值。

2.血清标志物检测:血清标志物检测可作为胃肠道息肉的辅助诊断方法,常见的标志物包括: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99等。这些标志物的异常增高提示胃肠道息肉有癌变可能,但并不能直接确诊,只能作为参考指标之一,其诊断意义需结合其他检查结果综合评估。

三、治疗

胃肠息肉的常见切除方法:活检钳除法、氩离子凝固术(APC)、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等。胃肠道息肉是否一定都要切除,需要根据息肉的大小、性质和变化程度综合来判断。

1.息肉的大小:如果胃肠道息肉比较小,直径小于0.5厘米,可以采取观察为主的策略,暂时不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果息肉比较大,直径大于0.5厘米,可以采取内镜下手术治疗。

2.息肉的性质:如果息肉是良性的,且直径比较小,可以不用手术切除的,如果是恶性息肉,为防止进一步恶化,是需要及时手术切除的。

3.息肉的变化程度:如果息肉比较小,需要作好定期复查工作。如果在短时间内没有出现快速增大的情况,可以继续进行密切观察。如果出现了快速增大的情况,需要及时进行手术治疗,以免病情加重。

四、预防

胃肠道息肉的预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改变生活习惯:避免经常食用辛辣刺激食物,应多摄入蔬菜、水果、粗粮,作好粗细搭配、荤素搭配,不久坐和避免熬夜等不良习惯。

2.保持运动与控制体重:适度运动、积极控制体重,肥胖和超重的人应积极减肥。

3.调节情绪:避免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情况,应避免过大的精神压力,及时调节不良的情绪。

4.清除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与胃息肉密切相关,清除幽门螺杆菌感染能有效降低胃息肉发生的风险。

5.定期体检:对于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建议40岁后要定期进行肠镜检查,以及时发现和治疗结肠息肉。

总之,对胃肠道息肉病变不能忽视,预防胃肠道息肉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饮食结构、身体状况、家族遗传等,通过实施综合性的预防措施,降低发病风险,保持身体健康。

 

作者信息:何千榆,19582759127,主治医生,南江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研究方向:消化性疾病的内镜下诊断和治疗